越深的期待,越要忍住不說出口

如果跟店長一様資深的人,一定有聽過老少配”小鄭和莉莉”的故事,當時18歲的少男小鄭,和51一歲的熟女莉莉交往,讓整個台灣社㑹陷入一陣熱烈討論,電視節目甚至還邀請了小鄭和莉莉兩人及小鄭的父母上節目對質,台上小鄭的父母反對到氣急敗壞的模樣,現在仍然讓我記憶深刻。

不過店長要講的重點,不是小鄭和莉莉,而是我記得當時我的父親,看了他們台上對質的場面後,只淡淡地說:其實就是因為全世界反對,所以他們兩人才不可能分開。只要沒人反對,應該沒多久,隨著時間過去,不適合的人就會自己分手了。(然後,媒體的熱潮過後,一年後他們真的分開了!)

再來提到店長在唸音樂治療研究所的故事,店長記得我們開始進入機構或醫療院所實習後(實際帶個案做音樂治療),我們音樂治療的過程,就是一直和我們的治療對象用樂器合奏(不太說話)。每週老師都會幫我們進行實習督導meeting。那時候第一週,老師只問我們觀察到什麼;到了第三週,他才問,為治療對象訂下的治療目標為何。

然後,接下來的事情很奇妙,我當時簡直不敢相信。

老師說:把這些目標記在你的腦海裡,然後…,不用特別做什麼,改變就會發生。

啥米!〝不是〝針對治療目標,設定治療活動,然後去評估活動的目的是否達成嗎!?

然後~總之,和個案進行十次音樂治療後,我的治療目標竟然真的達成了!

這兩個故事聽起來有點神秘,但其實店長表達--對某個人的期待,越是掛在嘴上,就越不容易成真。

這是為什麼呢?

後來老師解釋,在和個案互動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和個案建立信任的關係,當關係建立起來,若我們期待某件事發生時,我們會有不自覺的表情;動作;姿態,對個案產生暗示,最後就促發改變。而口頭勸勉,或特意設計活動,來使個案達到目的,則會因為太過刻意,而讓個案感覺被壓迫,反而更不願往我們期待的方向走(甚至故意走相反的方向)。

雖然後來店長學非所用,沒有往治療界發展,但這個〝不強迫〝原則,店長還是把它應用在經營茶店上,所以我們很少直接向客人推銷產品,因為我們寧可去聽聽看茶友們想要什麼,再給予適合但不強硬的建議(心中期待茶友們買多一點…呵)!

歡迎加line問店長,或是來電和我們聊聊你想喝的茶唷!